Saturday, March 21, 2009

终结音乐神童的二流作曲家

不久前,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……

1781年,意大利钢琴家克莱门蒂在欧洲巡回演出,深获欧洲观众喜爱。维也纳的帝皇约瑟夫二世于是邀请克莱门蒂到他的皇宫,与莫扎特来上一场斗琴。能够和音乐神童单挑,照理说在音乐史上应该是一件大事,何以克莱门蒂今天的地位反倒不如莫扎特,只是个为儿童写小奏鸣曲的二流作曲家?

其中主要的原因,是因为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对克莱门蒂的诋毁,认为他弹琴缺乏感情(当然莫扎特此举也是无心插柳,毕竟他也没料到自己的书信后来会公诸于世)。当天的斗琴虽然以和局告终,但普遍的观点是克莱门蒂胜在高超的技巧,而莫扎特弹琴除了有技巧也比克莱门蒂来得细腻,富于感情。

另一方面,音乐史似乎也站在莫扎特这边。前面已提到克莱门蒂较脍炙人口的作品不外乎就是一些小奏鸣曲,而莫扎特的创作较受欢迎,还在两百年后引发莫扎特效应。对此,克莱门蒂可以说是望尘莫及。

然而,莫扎特就因此“赢了”克莱门蒂?不尽然。首先要提一下,克莱门蒂惯用的钢琴是英国琴,低音部比较浑厚,且有踏板方便钢琴家控制音色,弹起来比较有“份量”。莫扎特当然用的是德国琴,比较适合轻巧快活的作品。两人的创作风格也因此截然不同。

克莱门蒂到了后期的作品,凸显的就是乐句音量上的对比,和莫扎特轻巧的风格大不相同。日后当他步入钢琴制造业时,所出产的钢琴也是有深沉的低音部。贝多芬深受克莱门蒂的影响,与后来的德奥派作曲家布拉姆斯等人都以雄伟浑厚的创作风格著称,完全与莫扎特的风格背道而驰。

克莱门蒂后来也收了一位名叫约翰·菲尔德(John Field)的学生。菲尔德开创了“夜曲”的创作形式,来到法国巴黎后被定居在此的肖邦加以发扬光大,写出许多到今天为人津津乐道的优美作品。

由此可见,克莱门蒂在某种程度上终结了莫扎特的时代,为日后的贝多芬、肖邦等人承前启后,为音乐史添加新的一个章节。

人生有时就是这样微妙。你也许在某个环节上得以扬眉吐气,但真正的胜负往往是到了后来才有所分晓。纵观人生,你也许会觉得自己只是个微不足道小人物。但又有谁会知道你的无心插柳,在历史的洪流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?若然莫扎特知道克莱门蒂对后世有如此大的影响,恐怕就是赢了后者数十场斗琴也笑不出来吧?

1 comment:

7号街隐士 said...

很有意思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份, 重点在于如何在对的地方与时间发挥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