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May 26, 2009

期待-抹杀神迹的元凶

去年周董的《摩杰座》问世后,朋友说和以前的专辑相比,这次并没有想象中的好。也许是周董自出道以来就所向无敌,一向都是品质保证,刮起的风已足以让大家养成一个对亚洲小天王抱着很大期待的习惯。

向来没听什么流行歌曲,上网稍微做点调查,才发现原来周董这次又跳出以往的框框,再度挑战新的美国乡村音乐风格。也许正因为朋友已经习惯周氏风格,所以这次的新作不太容易接受。所谓的惯性,就是物体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,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。《魔杰座》的新风格对朋友的耳朵来说,就是一个阻挡惯性的外力,听了自然多少会觉得不太舒畅。

《魔杰座》跟《十一月的萧邦》、《七里香》等专辑相比,到底哪一张比较好我不知道。但同样身为“天王级”(或者接近)音乐家,尝试新风格却遭到比周天王还要劣等的待遇的大有人在。

距今83年以前,旅美俄国浪漫派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在新大陆完成了他的第四号G小调钢琴协奏曲。本身也是一流钢琴家(一双大手增加他的优势)的拉赫曼尼诺夫,笔下的钢琴作品自然也极具难度。加上他几年前写的第二与第三钢琴协奏曲所获得的空前成功,普罗大众自然就把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套在拉赫曼尼诺夫身上,对他的作品尤其期待。

早在离开俄国前,创作量极高的拉赫曼尼诺夫就已经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里不断地探索,企图在浩瀚无边的脑海里激发自己未知的潜力。与其不断地重复写出与过往类似的作品,不如停下脚步沉静一段时间,寻找新的环境给予自己新的灵感。而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使得拉赫曼尼诺夫家财尽失,迫使他举家移民国外,正好给了他刺激出新一层创意的机会。

周游列国的音乐家,最后决定在美国落脚。也是在这块新大陆上,拉赫曼尼诺夫接触到了美国本土音乐-爵士乐,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。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,他或多或少尝试在新的钢琴协奏曲里注入一些爵士因素。这一步就商业角度来说,是个很大的错误,因为他完全脱离了以往阴暗沉重的创作风格(有些人注定就是不能当阳光男孩),听起来一点也没有“拉氏”风格。

对他寄予厚望的乐迷们仿佛被砸了一记闷棍,所有对他钢琴协奏曲的美妙幻想都被打碎了。乐评们更是毫不留情,将这首协奏曲批得一文不值。几次公演后,大受打击信心全失的钢琴家马上将它打入冷宫,一直到十五年后才又重拾勇气面对它。本着完美主义者对自己作品的求好心切,拉赫曼尼诺夫发起狠来对它改了又改,以至于这首协奏曲现在共有三个版本。

就艺术角度来说,拉赫曼尼诺夫这一步是值得鼓励的。姑且不论第四钢琴协奏曲当时到底有多失败(人总是后知后觉,现在很欣赏这部作品的人倒也不少),勇于尝试新的风格是一个音乐家应该有的态度。走在时代尖端的除了科技外,就要算艺术了。能够在音乐中纳入新风格,混合不同的曲风,要形成一股新的趋势只是时间上的问题。不同文化间的交流,总是会擦出亮丽的火花,但这完全取决于个人踏出第一步的意愿。

能够接受这种想法,自然就能领会并抓住当时在拉赫曼尼诺夫脑海里碰撞出来的灵感,也自然就不会对从长期沉静中诞生的第四号钢琴协奏曲有几分厌恶。是的,音乐家每尝试一次新的风格,对听众来说不就是一次惊艳吗?同样的,周董愿意不断尝试新风格,就算在音乐上成就不甚高,起码这种精神应该受到乐迷的鼓励与肯定,并感谢他愿意在音乐上为我们提供更多不同的选择与享受。

作为听众,理应随着音乐家不断地进步,不断地探索新的可能性,而不是强拉对方跟自己原地踏步。所谓的期待,应该是对一切新事物抱着万分的渴望,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自己的偶像在一个定局里不断炒冷饭,还落井下石指责他江郎才尽。如此受限制的音乐,就是再有耐心的神童也不愿意去写。

如此无知的期待,是在否定任何革命性的创意。

如此无趣的期待,是在限制自己所能得到的乐趣。

如此无情的期待,是在抹杀一个奇才费心创造的神迹。



注:笔者并非周董的狂热拥护者

Thursday, May 7, 2009

一个月

某个缺乏睡眠的清早,心里还在咒骂同房老妈晚上天崩地裂的鼾声当儿,思绪一转,骇然发现我来台已有一个月。

说 实在的,从本人的时间观出发,一个月不算长,未能让我全面掌握一个新环境。你或许会说我这个人适应能力差,若换作是你们,早就如此这般怎样怎样……也许有 些人在一个月之内就已经能融入一个新社会,跟当地人打成一片,甚至操着一口流利到不行的台语(我现在听到的只是乱码)。对于这些适应能力像微生物般强的高 人,我必须承认,我这个单细胞生物没法进化得如此迅速,稍微一个闪失就是灰飞烟灭。

然而,就一般的时间观来说,一个月还是有它值得纪念的地方。毕竟它标志着从某个起点出发后的一小段历程,一个特定的时间点。从这一个点往回看,可以望见并自我评估一下自己到目前为止的表现,并为接下来的旅程做一些适当的安排与更动。

这短短的三十天里,最大的进展就是在住家附近找到一份工作。于是,我穿起围裙,带起头巾,穿着制服跟别人一起卖甜品。豆花、红豆汤、蔴糬、珍珠奶茶……都是我不会去碰的食品,今天居然要做给客人,人生就是如此讽刺。新环境中的新环境,着实有趣。

我 不是读心理系的,但我相信大部分人在茫茫人海的陌生环境中,第一个反应是下意识的捕捉一丝熟悉的气息,任何与自己以往记忆稍有符合的事物,马上就多了一 份亲切感。即使找不到,也会将周边事物与自己的记忆库存连接,好让自己多少能安心一些。至少,这是我往回看所得到的结论,还是我的一生真的就是充满巧合?

在 工作的当儿慢慢了解同事的性格后,不禁在想:是自己联想能力太丰富,还是不同的人性格多少会有重叠的时候?怎么那个外号叫瓜瓜(还不知道真名)的耍宝搞怪 起来十足是阿Mark 的翻版?那个第一天带我的大哥流露出的温和跟国威有几分相似,能干度也跟老大不相上下;另一个外号Dora 的小姐有些举动跟美玲是完全一个模子出来的;还有为人和蔼可亲的店长,根本就是成熟版的立诚……

想到这里不禁莞尔一笑:原来跟理五相处了三年,所有的一切已经整理成一个档案,深深烙进脑海里,直到到今天又再度打开。也因为这个档案的开启,在这一个月的中点站上,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幻想乐园,一个名为“壮志凌云”的小世界。这是否又算是缘分再续呢?

一 个月了,生活暂时有个方向。然,唯一的美中不足,是在这个看似完美的拼图上的一个缺角,一个被我遗留在海洋另一端的缺角,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取代。从心底深 处抽出片断记忆,制成一个凹凸不平的小块勉强塞下去,填补内心的不足。不管未来的两年里,日子会变得多完美,这一个缺口始终会将我从幻想乐园中拉出来,提 醒我还有一个约定等着我守护,还有一个承诺等着我去兑现。

而给我这个勇气与决心让我继续走下去的,除了妳给的36度暖意,还有一个代表着承诺与约定,紧紧拴在我心房的锁匙圈。

一个让内心充满希望的希望。